皈依的真义

2023年8月15日      106次
分享

      一个人想修行,如果是抱着「要找到一个对的人」或是「找一个好的环境」才愿意跟着学习,那么这条道路此人铁定是走不远的。为什么呢?

      举个譬喻说明:在家人与结婚前的对象,大多数是经过恋爱相处,过程中虽然有时也会吵吵闹闹,但并没甚么大问题,彼时一定感觉对方是自己生命中的真爱,因此充满勇气与信心做出愿意和对方过一辈子的决定。

      但是在结婚不久之后,慢慢地便会发现对方好像不是自己要找的那个人,难道是当初看错了吗?不!当初并没有看错!但是为什么现在会有这样的感觉呢?这是因为我们所喜欢的、不喜欢的,以及对许多事情的想法、看法与感触,都会随着环境的变迁、岁月的增长、人生的历练而逐渐改变。而对方也和我们一样,也是不停地在改变。

      同样的道理,一个想修行的人,如果只想找到一个自己觉得对的人跟着他学佛,或是找到一个好的环境学法,那么此人同样也会面临到:他自己会改变,环境中的法工、法友、僧团等等也会改变的事实。这是在提醒我们:如果我们总是向外求法、学法、寻求依靠,终究这辈子是不得安宁的。

      一个人的内心不能踏实并确认一个坚定不移的方向时,人生将走得很辛苦,内心也会过得很不舒坦,这一点我们必须慎重明白。

      学法是如此,婚姻也是这样。一心想要在对方的身上,找到这一生的真爱与幸福,很大的概率肯定会失败。什么是真爱?有时候并不完全是找到那个对的人。不妨先问问自己是否具备真心关怀、愿意帮助所爱?自己是否身心健康、品德良善、具有爱人的能力?如果没有,无论你碰到谁,都无法真的爱他,因为我们丧失了爱人的能力。

      再者,如果我们只想找到一个值得自己相信的人,那么请先反问自己有否具备信任人的能力呢? 如果我们信任人的能力是残缺的、有破损的、是不健康的,那么无论找了谁我们都无法真的信任,纵使现在信的、曾经信的,稍微有个风吹草动,便又立即惶恐不安。一辈子便像是飘荡在空中的浮尘,不知如何是好?

      所以,世尊常说:「自洲作自依,法洲作法依,不异洲不异依。」讲的即是这层道理——凡事都要先反求诸己。

      在世俗的家庭里,要幸福、要找到真爱,都要先从自己的身上下手;倘若自己没有爱人的能力、没有信任别人的能力、没有经营自己人生幸福的能力,无论和谁生活,都会带给对方痛苦,同时也不会带给自己幸福。修行、修道也一样,如果不能在自己的生命上,找到值得确信的、值得坚持的事情,无论依谁学、在何处学,也都宛如空中的浮尘,无处着力。

      佛弟子请求皈依,首先必须将心定下来,朝向一个坚定的方向与道路,踏实的前进,尽形寿不动摇,这个才叫「皈依」;而不是认为自己「我找到了原始佛法,我觉得它对」如此而已。这一点如果你无法听进去,那么很有可能,你也是曾经飘过原始佛教会的一粒浮尘而已!希望你们能够明白:世间的风浪大,原始佛教会不是在世间以外,它依然是在世间。

      现在你可能觉得这里不错,但经过一段时间后,可能你会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和想法,你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?像阿含经中说的,一只狗无论是在树丛底下、地洞中、草坪上都不安宁,为什么?病因在那只狗身上的皮肤长癞病,明白吗?

      你将会逐渐的经历:原本熟悉的团体,每隔一段时间,又变得你必须重新去认识、去适应。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,就像对自己逐渐衰老的身体,每隔一段时间也要去认识、适应一般。

      北传的真如思想皈依时,先说外面的佛法僧,最后要皈依自性的佛法僧,意思就是说「道在己身而不在外面」。原始佛法虽然不说自性,但圣道也是在于五阴的经验上,如果无法有这个体验,无论到哪里都不安、都是浮尘,甚至因而丧失了信仰佛教的力量,那么,想皈依也是皈依不了的。

※本文由书记组整理自2023年2月12日,随佛禅师于某居士请求见证皈依前的部分开示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