选录自 随佛法师著《原始佛教之确证及开展》 © 2010
4.佛陀教导如何修习正觉
如实知五受阴是集法、灭法,即得明;五受阴的集法、灭法,即为十二因缘法;观察五受阴的集法、灭法,当于「六触入处」观集法与灭法。如是观者则得明、断无明,成就须陀洹。
- 南传《相应部》蕴相应SN22.126经
一 [尔时,世尊]在舍卫城…乃至…
二 时,有一比丘,来诣世尊住处。诣而…乃至…
三 坐于一面而彼比丘,白世尊言:「大德!无明,说无明者。大德!何为无明?如何为无明人耶?」
四 「比丘!此处有无闻之凡夫,于色有集法,不如实知色乃有集法。于色有灭法,不如实知色乃有灭法。于色有集、灭法,不如实知色乃有集、灭法。
五 于受有集法,不如实知受乃有集法。于受有灭法,不如实知受乃有灭法。于受有集、灭法,不如实知受乃有集、灭法。
六 想有集法…乃至…
七 于行有集法,不如实知行乃有集法。于行有灭法,不如实知行乃有灭法。于行有集、灭法,不如实知行乃有集、灭法。
八 于识有集法,不如实知识乃有集法。于识有灭法,不如实知识乃有灭法。于识有集、灭法,不如实知识乃有集、灭法。
九 比丘!说此为无明,如是为无明人。」
一○ 如是说已,彼比丘白世尊言:「大德!明,说明者。大德!何者为明?何者为明人耶?」
一一 「比丘!于此处有有闻之圣弟子。有色集法者,如实知有色集法。有色灭法者,如实知有色灭法。有色集、灭法者,如实知有色集、灭法。
一二 有受集法者……乃至……
一三 有想集法者……乃至……
一四 有行集法者……乃至……
一五 有识集法者,如实知有识集法。有识灭法者,如实知有识灭法。有识集、灭法者,如实知有识集、灭法。
一六 比丘!说此为明,如是为明人。」
- 南传《相应部》因缘相应SN12.21经(参大正藏《杂阿含》 68经)
一 ﹝尔时,世尊﹞住舍卫城。
二 ﹝世尊宣曰:﹞「诸比丘!如来具足十力,具足四无所畏,示知牛王之事,于众中作狮子吼,转梵轮,济度众生。
﹝所谓﹞:色如是如是,色之集如是如是,色之灭如是如是;受如是如是,受之集如是如是,受之灭如是如是;想如是如是,想之集如是如是,想之灭如是如是;行如是如是,行之集如是如是,行之灭如是如是;识如是如是,识之集如是如是,识之灭如是如是。此有时即彼有,此生时即彼生。此无时即彼无,此灭时即彼灭。
三 即缘无明有行,缘行有识……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。
四 依无明之无余,依离贪灭乃行灭,依行灭乃识灭……如是此为全苦蕴之灭。」
3.大正藏《杂阿含》68经
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
尔时、世尊告诸比丘:「常当修习方便禅思,内寂其心,如实观察。云何如实观察?如实知此色,此色集,此色灭。此受……。想……。行……。(此)识,此识集,此识灭。
云何色集?受、想、行、识集?缘眼及色眼识生,三事和合生触,缘触生受,缘受生爱,乃至纯大苦聚生,是名色集。如是缘耳……。鼻……。舌……。身……。缘意及法生意识,三事和合生触,缘触生受,缘受生爱,如是乃至纯大苦聚生,是名色集,受、想、行、识集。
云何色灭?受、想、行、识灭?缘眼及色眼识生,三事和合生触;触灭则受灭,乃至纯大苦聚灭。如是耳……。鼻……。舌……。身……。缘意及法意识生,三事和合生触;触灭则受灭,受灭乃至纯大苦聚灭,是名色灭,受、想、行、识灭。是故比丘!常当修习方便禅思,内寂其心」。
佛说此经已,诸比丘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。
- 南传《相应部》六处相应SN35.107经
一 尔时,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园。
二 「诸比丘!说世间之生起与灭没。且谛听。
三 诸比丘!以何为世间之生起耶?
四 以眼与色为缘,而生眼识,三者和合为触,依触之缘生受,依受之缘生爱,依爱之缘而取,依取之缘而有,依有之缘而生,依生之缘而有老死、忧悲苦恼绝望,此即世间之生起。
五~八 以耳与声为缘……以鼻与香为缘……以舌与味为缘……以身与触为缘……
九 以意与法为缘生意识,三者和合为触,依触之缘生受,依受之缘而爱,依爱之缘而取,依取之缘而有,依有之缘而生,依生之缘而有老死、忧悲苦恼绝望。此即世间之生起。
十 以何为世间之灭没耶?
十一~十六 以眼与色为缘生眼识,三者和合为触。依触之缘生受,依受之缘而爱,依其爱之无余离却灭尽,则取之灭尽……如是灭尽此一切苦蕴。
十七 比丘等!此即世间之灭没。」
5.见十二因缘集法、灭法,得明、断无明,成须陀洹
- 南传《相应部》预流相应SN55.28经;大正藏《杂阿含》845、846及846之次经
一 舍卫城因缘。
二 时,给孤独居士来至世尊住处。至已,礼敬世尊,坐于一面。时,世尊言坐于一面之给孤独居士曰:
三 「居士!圣弟子当止息五种怖畏、怨雠,成就四种预流,以慧善观圣理,善通达时,若心欲者,则自得记别,而曰:「于我地狱灭尽、畜生灭尽、饿鬼趣灭尽、恶生、恶趣、堕处灭尽,而得预流,堕法灭、决定、趣向等觉。」
以何为五种怖畏、怨雠之止息耶?
四 居士!杀生者,缘杀生而于现法生怖畏、怨雠,于来世生怖畏、怨雠,心中受苦忧。离杀生者,则如是之怖畏、怨雠止息。
居士!不与取者,缘不与取而于现法生怖畏、怨雠,于来世生怖畏、怨雠,心中受苦忧。离不与取者,则如是之怖畏、怨雠止息。
居士!邪淫者,缘邪淫而于现法生怖畏、怨雠,于来世生怖畏、怨雠,心中受苦忧。离邪淫者,则如是之怖畏、怨雠止息。
居士!妄语者,缘妄语而于现法生怖畏、怨雠,于来世生怖畏、怨雠,心中受苦忧。离妄语者,则如是之怖畏、怨雠止息。
居士!饮酒者,缘饮酒而于现世生怖畏、怨雠,于来世生怖畏、怨雠,心中受苦忧。离饮酒者,则如是之怖畏、怨雠止息。
此为五种怖畏,怨雠之止息。
五 以何为成就四种预流支耶?
居士!于此有圣弟子,于佛成就证净,而曰:「彼世尊为应供、正等觉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佛、世尊。」于法……于僧……于圣者之所乐不破、不穿、不杂、不秽,离脱,智者所赞,不执取,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。此为成就四种预流支(*1)。
六 以何为慧善观圣理,善通达之耶?
居士!于此有圣弟子,对缘善作意,而曰:「彼有故此有,彼生故此生,彼无故此无,彼灭故此灭。」谓:缘无明生行,缘行生识,缘识生名色,缘名色生六处,缘六处生触,缘触生受,缘受生渴爱,缘渴爱生取,缘取生有,缘有生生,缘生生老死愁悲苦忧恼。如是,此为一切苦蕴之集起。
又:无明无余离灭故行灭,行灭故识灭,识灭故名色灭,名色灭故六处灭,六处灭故触灭,触灭故受灭,受灭故渴爱灭,渴爱灭故取灭,取灭故有灭,有灭故生灭,生灭故老死愁悲苦忧恼灭。如是,此为一切苦蕴之灭。」此为以慧善观圣理,善通达。
七 居士!圣弟子于此五种怖畏、怨雠当止息,成就此四种预流支,以慧善观圣理,善通达时,若心欲者,则自得记别,而曰:「于我地狱灭尽、畜生灭尽、饿鬼趣灭尽、恶生恶趣、堕处灭尽,而得预流,堕法灭、决定、趣向等觉。」
*1:「于佛、法、僧不坏净信、圣戒成就」,在《杂阿含》称为四不坏净,名信根,但在《相应部》则又另称为四预流支,亦名信根(见根相应SN48.8经;预流相应SN55.16经)。《相应部》又另说四预流支是「亲近善士,听闻正法,如理作意,法随法行」(见预流相应SN55.50经),而此种说法则同于《杂阿含》。所以,在《相应部》中,四预流支有两种定义。
6.禅观的修证次第
应先如实知五蕴集、灭,而得正见五蕴无常。
1.南传《相应部》蕴相应SN22.102经;大正藏《杂阿含》270经
一~二 [尔时,世尊]住舍卫城……乃至……
三 「诸比丘!以修习无常想,多习者,永尽一切欲贪,永尽一切色贪,永尽一切有贪,永尽一切无明,永断一切我慢。
四 诸比丘!譬如田夫,秋时执大犁而耕,以断一切生长之根。诸比丘!如是修习无常想,多习者,永尽一切欲贪,永尽一切色欲,永尽一切有贪,永尽一切无明,永断一切我慢。
五~一三 诸比丘!如染修习无常想,多习者,永尽一切欲贪,永尽一切色贪,永尽一切有贪,永尽一切无明,永断一切我慢。
一四 诸比丘!如何修习无常想?如何多修习者,永尽一切欲贪…乃至…永断一切我慢耶?
一五 此是色,此是色之集,此是色之灭,此是受……想……行……识之集,此是识之灭。
一六 诸比丘!如是修习无常想,如是多习者,永尽一切欲贪,永尽一切色贪,永尽有贪,永尽一切无明,永断一切我慢。」
观五蕴集与灭,得正见五蕴无常、苦、无我,则喜贪尽。
2.南传《相应部》蕴相应S22.51经;大正藏《杂阿含》1经
一~二 [尔时,世尊]在舍卫城…乃至…
三 「诸比丘!若比丘观无常之色为无常者,则得正见。若正观者,则厌患,喜尽故贪尽,贪尽故喜尽。喜贪尽故,名为心解脱、善解脱。
四 诸比丘!若比丘观无常之受为无常者,则得正见。若正观者,则厌患。喜尽故贪尽,贪尽故喜尽。喜贪尽故,名为心解脱、善解脱。
五 诸比丘!若比丘观无常之想为无常者…乃至…
六 诸比丘!若比丘观无常之行为无常者,则得正见。若正观者则厌患。喜尽故贪尽,贪尽故喜尽。喜贪尽故,名为心解脱、善解脱。
七 诸比丘!若比丘观无常之识为无常者,则得正见。若正观者则厌患。喜尽故贪尽,贪尽故喜尽。喜贪尽故,名为心解脱、善解脱。」
- 大正藏《杂阿含》1经;南传《相应部》蕴相应S22.51经
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
尔时、世尊告诸比丘:「当观色无常,如是观者,则为正见;正见者则生厌离,厌离者喜贪尽,喜贪尽者说心解脱。如是观受、想、行、识无常,如是观者,则为正见;正见者则生厌离,厌离者喜贪尽,喜贪尽者说心解脱。如是比丘!心解脱者,若欲自证,则能自证:我生已尽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后有」。
7.当具足五根、成就解脱
未具足五根、成就四禅之有学圣弟子,当精勤修习七觉分,成就四禅定;阿罗汉修习五根究竟满足,成就四禅。
- 大正藏《杂阿含》855经;南传《相应部》预流相应SN55.40经
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
时有难提优婆塞,来诣佛所,稽首佛足,退坐一面。白佛言:「世尊!若圣弟子,于此五根一切时不成就者,为放逸,为不放逸」?佛告难提:「若于此五根一切时不成就者,我说此等为凡夫数。若圣弟子不成就者,为放逸,非不放逸。
难提!若圣弟子,于佛不坏净成就而不上求,不于空闲林中,若露地坐,昼夜禅思,精勤修习胜妙出离,饶益随喜;彼不随喜已欢喜不生,欢喜不生已身不猗息,身不猗息已苦觉则生,苦觉生已心不得定。心不得定者,是圣弟子名为放逸。于法、僧不坏净,圣戒成就,亦如是说。
如是难提!若圣弟子成就于佛不坏净,其心不起知足想,于空闲林中,树下、露地,昼夜禅思,精勤方便,能起胜妙出离随喜;随喜已生欢喜,生欢喜已身猗息,身猗息已觉受乐,觉受乐已心则定。若圣弟子心定者,名不放逸。法,僧不坏净,圣戒成就,亦如是说」。
佛说此经已,难提优婆塞闻佛所说,欢喜随喜,从座起礼佛足而去。
有学者:知四圣谛,于五根未究竟满足,未身触而住;无学者:于五根已究竟满足,身触而住,无未来六根生。
2.南传《相应部》根相应S48.53经(参大正藏《杂阿含》845、855经)
一 如是我闻。一时,世尊住拘睒弥城瞿师罗园。
二 于此,世尊告诸比丘曰:…乃至…「诸比丘!有何理趣,依此理趣故,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,知「我为有学」;无学之比丘住无学地,知「我为无学」耶?
「大德!我等于法,以世尊为根本…乃至…
三 「诸比丘!有理趣。依此理趣故,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,知「我为有学」;无学之比丘住无学地,知「我为无学。」
四 诸比丘!有何之理趣,依其理趣故,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,知「我为有学」耶?诸比丘!此处有有学之比丘,对此为苦亦如实知,此为苦集亦如实知,此为苦灭亦如实知,此为顺苦灭道亦如实知。诸比丘!有此理趣,依此理趣故,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,知「我为有学。」
五 诸比丘!复次,有学之比丘如是思择:「其余之沙门、婆罗门,有如世尊之如是真实、如是说法者耶?」彼如是知:「其余之沙门、婆罗门,有如世尊之如是真实、如是说法者,无也。」诸比丘!有此理趣,依此理趣故,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,知「我为有学。」
六 诸比丘!复次有学之比丘,知于五根,即:信根、精进根、念根、定根、慧根是。以其趣、其最胜、其果、其究竟,于身不触而住,于慧通达而观。诸比丘!有此理趣,依此理趣故,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,知「我为有学。」
七 诸比丘!有何之理趣、依何之理趣故,无学之比丘,住无学地,知「我为无学」耶?诸比丘!于此无学之比丘,知于五根。即:信根、精进根、念根、定根、慧根是。以其趣、其最胜、其果、其究竟,于身触而住,于慧通达而观。诸比丘!有此理趣,依此理趣故,无学之比丘,住无学地,知「我为无学。」
八 诸比丘!复次,无学之比丘,知于六根,即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意根是。总此六根一切一切种,皆可灭于一切无余,于任何他处不再生六根,此当知。诸比丘!有此理趣,依此理趣故,无学之比丘,住无学地,知「我为无学。」
8.修证解脱之道次第
明为前相,生诸善法,惭、愧随生已,能生正见。正见生已,次第起八正道。修八正道满足,断贪、瞋、痴,得解脱。
1.大正藏《杂阿含》749经;南传《相应部》道相应SN45. 1经
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
尔时、世尊告诸比丘:「若无明为前相故,生诸恶不善法时,随生无惭、无愧;无惭、无愧生已,随生邪见。邪见生已,能起邪志、邪语、邪业、邪命、邪方便、邪念、邪定。
若起明为前相,生诸善法时,惭、愧随生;惭愧生已,能生正见。正见生已,起正志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、正定,次第而起。正定起已,圣弟子得正解脱贪欲、瞋恚、愚痴;如是圣弟子得正解脱已,得正知见:我生已尽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后有」。
佛说此经已,诸比丘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。
明见五受阴集法、灭法,得正见五受阴是缘生法、无常、苦法,断五蕴贪爱,心得解脱,成阿罗汉。
2.大正藏《杂阿含》6经
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
尔时、世尊告诸比丘:「于色不知,不明、不离欲贪,心不解脱者,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识,不知、不明、不离欲贪,心不解脱者,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。诸比丘!于色若知、若明、若离欲贪,心解脱者,则能越生老病死怖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识,若知、若明、若离欲贪,心解脱者,则能越生老病死怖」。
佛说此经已,时诸比丘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。
9.佛陀与阿罗汉的修证
若于五受阴厌、离欲、灭、不起、解脱, 佛陀与阿罗汉皆同;在正觉上, 佛陀是未曾闻法能自觉法,阿罗汉则闻法而觉。
1.大正藏《杂阿含》75经;南传《相应部》蕴相应SN22.58经
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
尔时、世尊告诸比丘:「有五受阴。何等为五?谓色受阴,比丘于色厌,离欲,灭,不起,解脱,是名如来、应、等正觉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识厌,离欲,灭,不起,解脱,是名如来、应、等正觉。比丘!亦于色厌,离欲,灭,名阿罗汉(慧解脱)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识厌,离欲,灭,名阿罗汉(慧解脱)。(*1)
比丘!如来、应、等正觉,阿罗汉(慧解脱),有何差别」?比丘白佛:「如来为法根,为法眼,为法依,唯愿世尊为诸比丘广说此义!诸比丘闻已,当受奉行」。
佛告比丘:「谛听,善思,当为汝说。如来、应、等正觉,未曾闻法能自觉法,通达无上菩提;于未来世开觉声闻而为说法,谓四念处,四正勤,四如意足,五根,五力,七觉,八道。比丘!是名如来、应、等正觉,未得而得,未利而利,知道,分别道,说道,通道,复能成就诸声闻,教授教诫;如是说正顺欣乐善法,是名如来、罗汉差别」。
佛说此经已,诸比丘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。
*1:参大正藏《杂阿含》55、257、710经:见四圣谛、断无明者,是慧解脱,此即是须陀洹的证量。由于断无明者,正知五蕴无常、苦,而于五蕴生厌、离欲,故于五蕴不妄取是我、我所,此即「行灭」,亦令「识不住于名色之缘」,则无有未来世六入生,如是得于五蕴灭尽、不起、解脱,而离贪欲、心解脱者,才是阿罗汉。
由于 佛陀及阿罗汉在五蕴离欲、解脱上,是等同一致,所以本经问 佛陀与阿罗汉(慧解脱)的差别为何?这有两种解释:
一、合理化的解释:
这是指 佛陀与阿罗汉在见四圣谛、断无明上,也就是在正觉上, 佛陀与阿罗汉有何差别?所以 佛陀说两者的差别是「未曾闻法,能自觉法」及「受教而觉」。因此,阿罗汉慧解脱是指「阿罗汉之正觉」,不是指阿罗汉,慧解脱是指见四圣谛、断无明。
二、真实认识的解释:
关于本经经文问 佛陀与阿罗汉(慧解脱)的差别为何?事实上应是问 佛陀与阿罗汉的差别为何?「慧解脱」是出于后世的增添,这是优波离系僧团,为了合理化「菩萨」的信仰,将「一乘菩提道」改为「菩萨道」与「解脱道」分流而行,并且崇仰「菩萨」胜于阿罗汉,才编造「五上分结」的说法,主张「无明最后断」。在此之下,才有「慧解脱」是阿罗汉的错误部义。本经原是问及「佛陀与阿罗汉的差别」,优波离系为合理自部部义,才在原始经说之阿罗汉后面,「画蛇添足」的增入「慧解脱」一词。日后,阿难系僧团受其影响,分化为重经之雪山部及优波离系化之说一切有部,这才在传诵的《杂阿含》中,一样的增入「慧解脱」一词。
原始经说是指 佛陀与阿罗汉在离贪、解脱上,无有任何差别,但是在见四圣谛、断无明上,也就是在正觉上, 佛陀是「未曾闻法,能自觉法」,而阿罗汉是「受教而觉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