沟通的最佳模式是分享生命经验

2022年7月3日      285次
分享

     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,论对错不是重点,理解对方想要表达什么、想要分享什么才是重点。有时候我们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可能与朋友不同,这种情况并不是谁错或谁对,而是我们能不能敞开心胸走入对方与我们分享的生命世界里,这才是重点。

      如果我们是二元的想法——不是对就是错,不是错就是对——如此将很难去分享别人的生命经验。我们会陷在与别人的生命经验拉扯、对抗的困局之中,僵固的评量着谁对、谁错、谁好、谁坏;唯有走出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,才能了解事实上没有什么绝对的对或错。

      面对别人的认知、看法和期待与我们不同,甚至是完全不同时,如果我们能够不去管那些,而是先走入或分享对方的生命经验,如此,便能走入不同多元的经验里,最后所做出的抉择,有可能不是对方或是自己的生命经验,而是另外一套崭新的思维模式,此时的生命将会很丰富与多彩。

     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沟通,有几种情形:

      第一种是「分享」——分享自己的生命经验给对方。两个人的意见、看法不同时,会妥善地分享自己的生命经验给对方,也会针对对方的疑问做出自己可以做的说明与表达,并且在这个过程中,尽量鼓励或劝勉自己认为比较正向的,至于对方将作何取舍,则尊重对方的决定。

      第二种是「说服」——期待对方认同自己的想法。说服的心态不是为了分享生命经验,而是想要说服对方,希望对方能认同自己的意见、肯定自己的经验,期待对方能够和自己的想法、看法或各方面一致。

      第三种是「改变」——改变比说服还更强烈,会不断地重复说明自己的所知或看法,并在说明的过程中设法让对方改变或放弃已有的想法,以达到能够和自己一致。这种情况,不只是期待而已,是带着强烈的企图。

      我们在与别人互动或沟通时,这三种思维模式都有可能会出现,我们不必要一开始便用最高标准要求自己,然而,我们可以在与人相处时察觉自己常用的思维模式是分享?是说服?还是改变?

      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时,我们要学会尽量让「分享」多一点,「说服与改变」少一点。这并不是认为说服与改变是不对或是不好,而是要看个案和看当时不同的因缘。

      若是对方的身心已经产生障碍,丧失了妥善思考与判断的能力,但又面临可能对他的利害关系有很大的影响时,这时对方无法理解「分享」,就算理解也做不了决定,因为他有身心困难。碰到这种特殊案例时,我们就需要多一点说服与改变的作为。至于一般人的状态,大多还能够聆听、理解…等等,先不管对方的决定是不是妥善,只要他还能够做出决定时,就尽量多一点「分享」,少一点「说服与改变」的沟通模式。

      平常与人沟通或相处时,如果惯用比较多「说服与改变」的沟通模式,身边的人不会因为我们的优秀,他们就会更好,反而会因为我们的优秀而伤害了对方,让对方产生一种压抑,无法健全的思考,也无法健全的产生自信与决定,如此,久而久之,就变成被我们刻意训话的一个失能之人。所以除非对方真的丧失了自主的能力,否则对身边的人少用一些「说服与改变」的沟通模式,多用一些「分享与启发」的相处方式,如此,才能让你身边的人越来越优秀。

      如果希望自己能扮演一个良好生命的分享者、沟通者、帮助者与关怀者,「说服与改变」的沟通模式有它使用的因缘,并不是都不要用;但我们相信社会上,比较特殊状况的人,毕竟是少数,一般状况的人是比较多,所以当一般状况的人比较多时,要多用「分享」,少数的特殊状况或情况,才斟酌当时的因缘去善用「说服与改变」的沟通方式。

      我们的重点是在帮助对方更好,如果想做一个善于分享生命、妥善关怀生命的人,我们一定要学会听故事与说故事,为什么呢?讲道理就是传达讯息,说故事则是传达生命的经验,听故事的人得到什么,那是他的世界。所以当我们在说故事的时候,就不是讲道理,要懂得听故事与说故事,或者妥善的做出一个良好生命的譬喻,这样叫做分享生命,因为我们说出的是一个真实的生命经验。

※本文由书记组整理自2021年12月24日随佛长老于内觉禅林向僧众开示的部分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