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此给既富有智识,又有诸多能力、信心与人生经验的可贵法友,一个可以思考与尝试的面向。
世上多数的宗教使徒,是采取宗教信仰的视野,作为面对世界的面向,而认识的深度与广度,以及对世界认知的诠解与评断,也多出之以信仰的观点及范筹。在此之下,在人生历程中所习得的经验与能力,也就成为合理化与强化「宗教面向的人生观与认知论」的工具,这也就「难以看到、听到与认识到信仰以外的世界」。
「因缘法」与「四圣谛(十二因缘之集与灭、八正道,合称四圣谛)」不是宗教信仰下的产物与观点,而是一种事实,无关乎任何宗教信仰。若立足于「宗教」的心态与立场,是难以进入「因缘」的真实世界,也无法体会如实之道。这是对「因缘法」、「四圣谛」有兴趣、信心的学法者,不能不知的事。
在此建议诸方贤友,可以试着实行「因缘法」的面向,作为观察、探究与认知的主轴,并依此进而调整情感与生命的归向,而不是以任何宗教信仰、学说,作为思考、认知的主轴与情感的归趣,以及生命的依止。此如 佛陀所说:「当作自洲而自依,当作法洲而法依,当作不异洲、不异依(大正藏《杂阿含》638经;南传《相应部》念处相应13经)」。
此外,自中道僧团从「隐修」转为公开宣法以来,不论教界诸方贤友认为教说内容是否「妥善」,总是随闻者而各有所解,这原是「因缘的必然」,无需大惊小怪。由多方爱护与关注的法友,所给予的建议或评断,当然也是林林种种,而彼彼之间有着相合或冲突的观点,也是「难免如此」,因为各有人生的「经验与信仰」。这世间是「不如实而行,有人评斥,如实而行,也有人评斥」,因为世人的经验及需求多所不同;而人们是「见人不如实而行,会起而破斥,见人如实而行,也要评斥」,因为人们需要表现「自我的优越」。对与错、好与坏,多数是出于人们的「见解与情感的投射」而已。
佛法是让人们明白「应当相信什么」,而宗教是「人们想要相信什么」的表现。学习与宣扬佛法,只有回到现实的如实面来,不要设定任何信仰性与社会文化性的伟大理由、理想目标,更不要害怕或以为「依据事实」会失去「依靠」。世间为因缘的呈现,是关涉影响而不可分割的多面呈现,有因缘的经验,却无能拥有、掌控及决定,「有历程」而「无开始与结果」,而「历程」或许才是真正呈现的「目的」。人生活着,可以不需要为了「概念性质的目的」而努力。因为这只有在历程中,迷失当前的事实与方向,并且带来无谓的苦恼。「修行」应是尽其所能的在因缘呈现的历程中,忠实的呈现出如实面,即影响与多面的呈现出「改变的历程」,即此「利人利己」,此外则「无从仰望及臆度」任何的「结果」。「因缘」的智见,让人明白人生的有限与分际,不陷于迷惑与自我膨胀,因为「既不可,也无法」为任何人决定、掌控及评价「现在及未来」。
一个真实的小故事,分享十方。数年前有一位北传尼师,因为不解佛法,疑似购物癖,常让学众不知如何是好,使得一位近学的学众远离而来此学习。尼师忿而到处毁谤个人的名誉,长期的破坏、阻碍道场的宣法活动。虽然如此,个人还是不予计较,并请这位学人多多回去探望过去的师长,并护持、供养。这位学人提到:当这位尼师当面诋毁师父时,无法接受及面对。个人即告之:若这位尼师当面诋毁时,不要为师父解释、辩驳,随其辱骂,一概不回应,任其消气。待事后,再回应:我在随佛法师处,随佛法师只教一件事,那就是「随佛法师不重要,重要的是 佛陀教导什么」。数年过去了,这位尼师依然活在「我很重要」的世界,依旧到处毁谤此地的名誉,但精神却愈来愈失常,离佛法愈来愈遥远。何其苦!
仰归佛法,慈悲世间,此与诸方贤友共勉!
本文出自《正法之光》第八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