禅林学风

一、以“依经依律”为修行准则,不以宗派与学派大师为依止。

  在二千五百余年的佛教传承中,曾出现许多的大师,也流传着众多的典籍,而这些大师与典籍不仅在佛教内有着重要的地位,对于佛教的发展更有着深刻与重大的影响。由于现实人间的佛教,不是只有“佛陀所说的法”而已,事实上是包含了历代诸大师的教说与融摄多元思想文化的佛教,所以佛教自古来即有着思想分歧与学派对立的问题。虽然在契合“佛陀所说法”的原则下,“佛弟子所说的法”也可以如同 佛陀所说法般的受到重视,但这在现实的实务面上,却容易陷于各自解释、自以为是与论说分岐的困境,最后反而造成佛法模糊与教派林立的问题。

  若要避免此一问题的干扰,只有以“依经依律”为准则,不以宗派与学派大师为依止,才较有可能维持与了知“纯正的佛法”。因此,菩提伽耶内觉禅林以佛初灭时经由 佛陀的亲教弟子五百阿罗汉所共同集诵、勘验、结集的原始经律──四分修多罗与解脱律,作为修证菩提所依止的正法律,尊重而不依止后起的经典与古来祖师的论着。

二、笃实朴质,衷心实践,常怀惭愧,老实修行。

  修学佛法的人,固然不可“不依经、不依律”的盲修瞎练、自以为是,但专事于经、律、 论的探研,或只有精湛于教法的认识与开演,却不务实的亲身实践,也只是个“说食不饱”的人而已!所以内觉禅林重视“实践”的落实。纵使是认真修行而有所受用与体证的人,也应当以远离“傲慢”的过患,常怀“惭愧”之心,不要自满与放逸的“老实修行”,如此踏实、精勤的“正向彼岸”。

三、远离名闻利养、人我是非、情欲恩怨的牵缠,以及教派思想的论争。

  人生苦短,轮回路长。绝大多数的学法者,都是想要远离世间的贪欲、瞋怨与痴迷,以及贪、瞋、痴所引起的种种“苦”,才走上修学佛法的道路。既然如此,学法的人当时时提醒自己,不要因“名闻利养”而忘了学法的目的,当远离“人我是非”的纠缠,避开“情欲恩怨”的火坑。更重要的是,佛法是让人息止苦恼,而不是用来论辨与争长计短,“骄慢”常会带来“信仰与思想的论争”,内觉禅林重视“尊重他人的信仰与说法”的人格素养,不参与无谓的论争,不为“骄慢”所拘碍的“正向彼岸”。

四、修学为本,实证为宗,免于“发展组织”的陷阱与迷思。

  佛陀是为了“灭除老、病、死”而出家修行,也因为“灭除老、病、死”而证得无上等正觉,更为了“灭除老、病、死”而说法化世、成立僧团。因此,出家修行的僧伽虽有着“组织性”的僧团,但却是一种“正觉为本,自律为主,解脱为宗”的修行团体,并不是一种“坚持理想与信念,重视成就与功绩,讲求效率与管理,严于组织的发展与利益”的主义型、功利型行政团体。因此,实践佛法的人以正觉、离欲、灭苦为本,戮力于实践与实证,依止“正法律”为道,以“笃实修行的人”为善知识、善友、善随从,内觉禅林不迷恋于“组织的开创与发展”,重于笃实、朴质、真切的“正向彼岸”。

五、灭苦为宗,离俗是道,不参与任何政治、营利的活动与团体。

  人活着多为了地位、利益或理想而奋斗,而这些都免不了自我的认知与需求,由于个人的认知与需求不尽人人相同,所以人为了地位、利益与理想的奋斗过程,就无法免于相争对立的作为,当中即有着无边的苦恼与过患,凡思灭苦者自会远离此道。内觉禅林尊重每个人的想法与理想,也了解此中的苦恼,所以离俗不参与。

六、常年禅修,四众兼收,两性平等,重视僧伦。

  菩提伽耶内觉禅林是终年禅修不断的原始佛法道场,除了每年春季一个月、夏季一个月、秋季两个月的禅修期,以及每个月固定的禅修课程以外,其余时间都是内觉禅林内部僧俗四众的禅修期。此外,虽然南传佛教目前已失去了比丘尼的传承,但内觉禅林不轻视女众,认同两性皆可圆满解脱,然而僧伽伦理的分际却不可因此而模糊,不认为“八敬法”是性别歧视、欺压尼众、障碍两性平等的恶规条例。

七、勤修“四念处”,满足“慈悲喜舍”,以灭苦之道,利益众生。

  慈心度一切,不是个人的自由心证,更不是内在的意愿而已!应当是既现实又实际的一种“实践结果”,当中没有理想的浪漫,空泛而华丽的论说也无济于事,只凭着热情与牺牲的作为,却不依循实际有效的方法,往往也只落个无济于事、身心交瘁、自他疲困的下场罢了!满足“慈悲喜舍”的修证方法,不是依靠发心行善度人就可以达到,更不是以观想“令一切众生得喜乐”的自我心理暗示法,就可以获得真正的成就,应当是从断除对自我的贪爱、执取下手,才能开展出真正的四无量心。若要断除对自我的贪爱及执取,就先要“正见五蕴无常、无常故苦”,而“正见五蕴无常、无常故苦”的实践方法就是“住四念处”了,所以只有勤修“四念处”,才是满足“慈悲喜舍”的修证方法,并且也是“自他俱利”的方法(见大正藏《杂阿含》743、619经;南传大藏《相应部》觉支相应54经、念相应19经)。 佛陀是因为世间有老病死苦,所以为此世间说四圣谛、因缘法,令众生得离老病死苦,此为“菩提正向、善逝正觉”,更是自利、利他、自他俱利的正道(见大正藏《杂阿含》760、389、287、348经;南传大藏《相应部》觉支相应65、22经)。所以,菩提伽耶内觉禅林循着四圣谛以“灭苦之道”正向于菩提、利益众生。

八、苦夜无边,一烛之明;荒野寂寥,有道有迹。

  在辽阔的世间里,人是微小而平凡,一个人纵使有莫大的能力、智慧与德行,在这广大的世界中,也还是如同微细沙尘般的渺小。人贵于自知与自觉,能够自知与自觉的人,才不会把自己当作“巨人”或“伟人”,也才能找到“走出黑暗的路”。纵使我们再怎么有智慧,也只能照亮“眼前的路”而已,而无法照破世间的黑暗,因为世人生命中的黑暗,只能依靠个人的自觉才能走得出来,所以世人真正需要的不是“救世主”与“伟人”,而是一条正向解脱的路。因此,菩提伽耶内觉禅林的僧俗四众绝不自许能够度诸世间,谨以循着佛陀足迹的真诚及作为,庄严“正向解脱之道”。